董宁宁:考古“科技派”土层下的浪漫 当前头条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3-05-27 17:05:43

“动物考古研究的是动物骨骼,但透过动物骨骼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社会。”近日,在“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新青年大会”上,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董宁宁说,“动物考古一是从技术和数据驱动两方面‘深化研究’,二是‘古为今用’,帮助现代社会解决生态保护、动物福利等问题。”

在董宁宁看来,考古人真正的浪漫是“行走在大地上、掩埋在黄土下”,他们通过“田野采集”方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动物骨骼形态的观察、测量和稳定同位素等骨化学分析,从而探索古代社会中人与动物关系的多样性。

董宁宁。复旦大学供图


(相关资料图)

动物骨骼的诉说

“我们不研究恐龙,我们研究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殷墟中随葬的牛、大汶口墓葬中合葬的猪、甘肃毛家坪遗址出土的狗。当然也有不常见的动物,比如,灞陵考古中发现的大熊猫殉葬坑。”董宁宁说,“简言之,动物考古就是研究古代社会中人和动物关系的学科。”

董宁宁介绍说,这些人与动物的关系,包括充当食物的动物,作为宠物、陪伴的动物,或在墓葬中充当陪葬品的动物需要挖掘。因此,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步是田野采集,它决定了获取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第二步是在实验室进行各种骨骼形态的观察、测量,把数据汇总起来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动物骨骼‘告诉’我们,除了今天常吃的牛、羊、猪等,古人也会‘摸鱼’——利用水生动物资源。”董宁宁说,“除了动物种类以外,我们也很想知道古代社会用了动物的什么产品,是吃它们的肉,还是薅羊毛或喝牛奶,这都是动物考古可以告诉我们的古代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

考古人的浪漫

提起考古,通常会联想到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中忙碌的研究人员,但实际上,考古工作更多时候是在旷野风餐露宿。

董宁宁介绍说,研究人员在越南考古时,每天要在热带雨林中爬一个小时山路;在新疆发掘遗迹时,他们蜗居在不通电、不通水的地下室进行整理工作;在甘肃的考古工地,研究人员每天都满身尘土、蓬头垢面。

“考古工地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考古人的浪漫就在‘远方’。”董宁宁说,“我们发掘时,旁边有骆驼监工;上下工的路上能看到牧民骑着摩托赶牛马的‘赛博牛仔’大片;晚上手机随便一拍就是银河‘靓照’。这些浪漫是城市生活中无法体验的。”

在实验室观察分析时,研究者首先要进行形态学鉴定——对碎骨进行拼合比对,分辨骨骼的部位和动物的种属,弄清古人利用的到底是哪些种动物。接着,研究人员通过动物牙齿的生长和磨损情况,进一步判断古人利用的是什么动物产品(肉食、乳制品、动物劳动力等),推断当时的畜群用途。

实验中,研究团队还能从动物骨骼的病变看出健康状况。比如,新疆汉代城址中发现的骆驼脊椎有严重的愈合和肿胀。他们由此判断,这和丝绸之路上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承担了很多运输的工作有关。

“通过这些信息的攫取,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古代动物使用的场景。”董宁宁说。

从考古到未来

作为考古中的“科技派”,董宁宁团队除了做宏观形态观察外,也要做微观的分析。

“现在复旦大学的动物考古研究也尝试使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法来解读过去。我们将骨骼进行处理,再送到质谱议中检测,从检测出的各类同位素情况就能弄清动物的饮食习惯。”董宁宁说。

借助身体不同部位的新陈代谢频率,研究人员还知道动物个体在什么时候吃了什么。以牙齿生长为例,牙釉质是一层层生长出来的,如果按照牙釉质的生长顺序取样,就知道这个动物不同月龄时吃了什么。通过这些科学数据,动物考古学家捕捉到更多历史细节,弥补了文献中语焉不详的记载。

“动物考古是个保持开放、不断更新的交叉学科,在跨学科的思想维度下,我们希望能深化研究、古为今用。”董宁宁补充说,“深化研究来自于技术和数据驱动,数据驱动旨在推动动物考古数据的标准化、科学化的过程,同时逐步实现开放共享。甚至通过考古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让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未来。”

动物考古不仅能够研究过去,也能帮助人们解决当今社会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问题。比如,董宁宁团队在越南洞穴的发掘,揭示了全新世早期的人地关系,这有助于人们借鉴古人经验,制定保护当地濒临灭绝的疣猴计划。

“动物考古虽然研究的是动物骨骼,但是透过动物骨骼,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类社会。”董宁宁说。

标签: